董氏针灸痫病发作-董氏怎么治疗癫痫
情感、感情、欲望、情绪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它们三者的区别已经如你问题补充中阐释的很清楚了,下面我想就联系上,简单的说一说: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但凡为人都会有,只是有些人会暂时的隐藏或丢失,比如某些罪犯。我们之所以不能打动他,是因为没有找对合适的切入点。
情感需要的是平淡与持久,接触地久了,彼此就会生出感情。感情是一种升华了的情感,或高尚或鄙陋,或优雅或猥琐。
感情在发展的过程中,倘若得不到回应与支持,甚至被拒绝,就会被激起一种因自己的缺陷或条件达不到而采取强制占有的欲望。
上面是一种恶的欲望。当两情相悦,发生共鸣时,好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为共同的利益奋斗,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种干净纯粹的欲望。
而在漫漫人生的路途中,在人生情感的这条主干道上,偶尔出现的有益搅扰或有害搅扰引起我们驻足·逗留·观望的时刻,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情绪在线”。
小儿治嗽十三法
咳嗽为小儿呼吸道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可见于感冒、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脓疡等病中。
董氏临床治疗则先辨寒、热、虚、实,再听其咳有痰、无痰,结合起来以判断其束肺、闭肺、恋肺、痰壅等不同之病机,然后施方用药,才能效果明显。
兹举13种常用之法。
01 宣肺散寒
此法用以风寒束肺之咳嗽。
临床可见咳嗽流涕、舌苔薄白等症,以 三拗汤 或 止嗽散 方为代表。
而三拗汤用于寒邪束肺较重,兼痰阻不活者;止嗽散则用于初感风寒,肺气不宣之咳嗽不爽者。
一以宣肺散寒为主,一以宣肺止咳为主。选择适用效果良好。
02 清热肃肺
此法用以风热束肺咳嗽。
临床可见咳嗽不爽,或伴微热,舌红苔黄等症,常以 桑菊饮 或 桑杏石甘汤 为代表。
桑菊饮一般用以风热感冒咳嗽较轻者;而桑杏石甘汤,多用于肺热失宣咳嗽较重者,如气管炎之类。
03 清热宣肺
此法主要用于风热之邪,闭郁肺气,临床可见,咳喘气促,甚或鼻煽,纳呆口燥,舌红苔黄或腻,便干溲赤,脉浮数,此主要病机为风热之邪,闭郁肺气,使邪热不得宣泄,则痰浊阻于气道。
此症之主方当首推为 麻杏石甘汤 ,《金匮》有谓“身无大热,汗出而喘者,麻杏石甘汤主之”,即是指此。
04 清燥救肺
主要用于肺热燥咳,其代表方为 补肺阿胶散 和 清燥救肺汤 。
前者主要用于肺虚有火,嗽无津液而气哽者,临床主要症状可见咳嗽日久不愈,痰咯不畅,口干不多饮,便较干结,舌红少苔或黄,脉象细数。
此病之主要病机为肺热日久,津液亏损,致痰液不能润化,故而咳而咯痰不畅。
后者主要用于肺燥干咳,症可见咽喉干痛,口唇燥裂,痰稠难咯,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燥少津,脉象细软。
而本病之主要病机为温热燥邪犯肺灼津, 二方之异同,在于临床明辨之。
05 清热化痰
此法主要用于痰热壅肺之症,临床可见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其色黄稠,纳谷不香,舌红苔腻或薄黄,便通溲赤,二脉滑而微数。
此症常可见肺热得宣以后其痰浊不清者,或为肺脓疡之中期。
方所用 千金苇茎汤加鱼腥草、冬瓜子、黄芩、竹茹、枇杷叶、川贝母, 其效果十分明显。
06 益肺止咳
此法常用于肺虚咳嗽,其代表方为 沙参麦冬饮 和 生脉散 。
前者主要用于肺阴受耗而咳痰不重者,多见肺炎后期,或久咳伤肺耗阴,临症可见,咳嗽不多,迁延不愈,舌红苔少,口干喜饮,便调浬通,二脉细微数。
后者主要用于久咳而致肺气受损,阴津受耗,临床可见汗出较多,晨夜咳嗽为主,其声不扬,舌红苔净,二便尚调,脉细等症。
实际上 前者以养肺为主,后者以补益敛肺为主, 辨之得当,随症加味,则久咳可愈。
07 调和营卫
此法常用于营卫不和,腠理疏松而致咳嗽不愈者。
临床此类咳嗽患儿,多见面白无华,汗多易感,汗出则咳嗽增多,且迁延难愈,舌苔薄白,二脉较软, 用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
兼脾气虚加四君子汤,肺气不固加玉屏风散,再增以冬花、百部、白前、桔梗等润肺止咳之药,以本为主,兼管标证,何愁咳之不愈。
08 制木安金
此法主要用于肝旺木盛,肝气冲肺之咳嗽,其症可见,咳嗽日久不愈,咳则面赤,偶或伴两胁痛,或伴有低热,纳少口干,便干溲赤,舌红苔黄,二脉弦略数。
此类病症,临床不乏少见,且难以治愈。
董氏得昔贤尤在泾之启发:“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肝可也。”
药选黄连、白芍、乌梅、生甘草、当归、牡蛎为主以对症治疗, 方中以黄连泻火,乌梅、牡蛎收敛肝气,芍药、甘草缓肝之急,当归养血滋肝,可使木制金安而咳止。
临床上还可据证加入沙参、冬花、贝母、百部润肺止咳之品,效果确实明显。
09 利咽止咳
主要用于慢性咽喉炎之阴虚火浮者,其症多见患儿反复感邪以后,时易干咳,尤以晨夜气候交叉为重,咽红不疼,或乳蛾肿大,舌红苔黄或薄,二便尚调,脉略数。
方选 玄麦桔甘汤,加百部、冬花、紫菀、杏仁等。
热邪偏重可加黄芩、射干、桑皮;阴虚为主加南沙参、生地、玉竹、百合之类。
10 燥湿化痰
适用于咳嗽痰多之症,主要为寒痰、湿痰。
选首方当属 二陈汤 ,如临床可见咳嗽痰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等症;
若风寒外束肺气闭塞,痰浊内阻,咳嗽气促,舌苔薄白,脉象浮滑,常合 麻黄汤或三拗汤 ;
若痰多喉鸣久者酌加 三子养亲汤 ;
若见小儿面白无华自汗,胃纳不馨,易感外邪而每多咳呕痰涎,舌苔薄润、脉象濡软者,乃禀赋素薄,营卫不和,脾运失健之故,则予 二陈合桂枝汤 调和营卫,健脾化痰,药后不但咳吐渐停,且收汗戢胃开之效。
倘素有宿饮,哮喘虽瘥,然寒饮伏遏胸中,遇寒咳喘频作,以温通阳气以蠲饮寒之 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 ,常得气顺痰化,脾健饮蠲。
11 清胆化痰
适用于胆虚痰扰心神之症。
其症可见患儿咳嗽痰多,或夜睡惊惕惊叫,平素胆小,纳谷不香,舌苔薄腻,二便尚调,脉象滑,方以 温胆汤 主之。
若火邪偏重,吐恶较重,可加炒黄连、枇杷叶;夜烦较甚,可加钩藤、龙齿;兼积滞者,则加谷麦芽、山楂、鸡内金之类。
其实, 温胆汤方,于小儿临床用途较广,如癫痫、呕吐、夜啼、夜惊乃至一切因痰浊引起的杂病怪病,只要辨证合度,则收效甚佳。
12 下痰攻积
适用于实痰上壅以及因痰浊而引起的惊厥。
临床选用方有二:
一为 保赤散 ,其主要功能可使痰浊上涌下泻,痰祛以后辄能转危为安。 因此常用于痰浊壅吐,气促咳嗽、发热惊厥等症,但需中病即止,虚弱患儿,更须慎用。
二为 控涎丹 ,主要功能为泻下痰饮,常用于咳嗽痰多,胸胁胀闷之肋膜炎,湿性胸(积液)、腹水等。
13 健脾杜痰
适用脾虚痰多之症。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若脾虚失运,则水津停滞,不能生金,聚湿酿痰,方当选用 六君子汤 或 星附六君汤(六君加胆星、竹节白附子) 。
前者多见脾虚泄泻,而致湿浊内滞,咳嗽多痰,舌苔薄白,或感后外邪已除,痰湿不清,大便溏泄之脾虚证;后者则可用于痰涎较多者。
二者之功均在使脾运健则痰湿化,胃气充而肺气得养。
精读《黄帝内经》:针灸治疗痈疽、腹满、霍乱等
一、原文:
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剌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二、解读:
整本《黄帝内经》都在讲针灸,没有针灸经络的基础,根本无法理解。这段岐伯讲解了几个治症和原则。孙思邈的阿是穴和董氏奇穴就出自此段经文,试着翻译一下,作为以后治疗的选穴参考。
痈疽,一般长在肌肉筋骨等人体的深处,看不见。判断有没有化脓的方法,就是摸上去有一块地方特别热,而周围都是冷的,代表化脓了。针刺手法,在手太阴肺经上三个压痛点以及在足阳明胃经上找两个压痛点下针,找压痛点位置遵循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的原则。这里痈疽的位置应该在足阳明胃经经过的地方,因此在胃经找压痛点,并且痈疽一般有皮肤有关,而肺主皮毛,所以会在肺经上找压痛点。
掖痈,就是腋下长毒疮,在足少阳胆经上找五个压痛点下针,如果热不止,在手少阴心经找三个压痛点下针。因为腋下关节属少阳在管,同时腋下又是手少阴心经极泉穴的位置,因此会在手少阳和手少阴上找压痛点。接着针刺肺经三个压痛点治疗皮肤发炎,而骨会大抒,针刺大抒穴附近三个压痛点,是预防痈疽往里面长,损伤到骨骼。
暴痈,指突然发的毒疮,很痛,冷汗不止,小便不利,就在所在经络的腧穴上治疗。
腹胀满,按之不去,针刺手太阳小肠经上的压痛点和胃的募穴中脘穴,以及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和肾脏的募穴京门穴。
霍乱,针刺足阳明胃经上的三个压痛点
癫痫或者精神病,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上各五个压痛点、手少阴心经和足阳明胃经上各一个压痛点。最后脚踝解溪穴上五寸刺三针。
综合一下,所有治症的原则是在病经上找压痛点下针,也就是所谓的阿是穴。
五输穴的位置及应用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四)“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 健康 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 健康 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二、 难经一般用法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急性热),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对此,虞庶注解说:“井法木以应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满,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
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于荥,不令火乘金,则身热必愈也。输者法土应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于输穴。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金主肺,肺主寒热也”)。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而里急,肾主开窍于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以上井荥输经合,法五行,应五脏,邪凑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诊者审而形之,……各依其时而调治之。
以上是难经六十七难所述之五输主病,其连用经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满”,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针灸经穴学)配厉兑(胃井)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荥主身热”,荥穴属火能治热,所以各经与热有关之病皆可取该经荥穴治疗,鱼际为肺经荥穴,对于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能用治于肺炎。液门为三焦经荥穴,能治三焦之热,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金鉴、百证赋)效果较佳,配合鱼际治疗喉痛,更是特效(百症赋);二间为大肠经荥穴,善治大肠经热症,(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等古诀均认为可治牙痛,临床应用确有卓效;胃经荥穴内庭亦为治牙痛要穴(尤其是火牙痛),对于胃肠热病,疗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温热病(金鉴)。然谷能泻肾治热(通玄指要赋、金鉴),劳宫能清心火,治口疮(金鉴)清胸膈之热(针灸精粹)……等,都说明了荥主身热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输主体重节痛”,临床运用尤为广泛,结合内经所言:“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运用,对于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种疼痛外均有极佳之疗效(外邪引起之疼痛,痛无休止,但外邪解则痛自愈),例如伤风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经输穴太渊;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输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后溪,上肢内侧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冲、太溪;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太阳穴(胃经所过);束骨治后头痛,也都是应用输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经主咳喘寒热”则与内经所言:“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认为金为发音之气,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肺属金,与发音有关,与喘咳及寒热(即发热恶寒)亦有关。而事实上,喘咳与发音也有关,是一种会发出或改变声音的病,因此经穴能治疗。又由于“寒热”与表症有关,所以兼有表症或由表邪引发之病变也可采用经穴治疗。如经渠(肺经经穴)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有特效,对于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胃经经穴)能治土虚不能制水之分水(肾脏炎)证疗效甚佳(金鉴);阳辅(胆经经穴)治疗伤风感冒引起之偏头痛;昆仑(膀胱经经穴)治感冒引起之后头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气而泄”应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气”之病每经皆可见及,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等,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胸肋之满(席弘赋、金鉴)。曲池(大肠经合穴,肝与大肠相通,乙庚合化金能制木)和阳陵泉(胆经合穴)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都颇有佳效;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难经七十四难也曾经提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的理论,因为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用法部分再加说明。有关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输穴的应用,针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诀,特别附录在后面,并加以表解,以助记忆。
越医源流
先聊一段闲话:
因为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良好表现,引发“中医黑”们的绝地反击。所以在讲“越医故事”之前,我也想从历史的角度,揭一揭西医的“老底”(在生活中我既“挺中医”又“粉西医”,中医和西医,不需要也没强迫我们只能“二选一”的):
当人类社会进入16世纪,象征近代人类文明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已进入后期,在欧洲“文明人”强烈谴责美洲印第安人的野蛮落后与所谓的食人习俗的同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木乃伊(mumia)入药和食人习俗,居然也达到了顶峰!
早在公元1世纪,古希腊医生认为,把沥青放入葡萄酒中饮用,可以治疗慢性咳嗽和痢疾;如果再加上醋,则能消除血液中的凝块。狄奥斯科里迪斯(Dioscorides)就在其影响深远的《药物学》一书中称,来自海地区的沥青最适于入药。十字军东征时(1096—1291年),当东征的十字军士兵获悉木乃伊涂抹有沥青,就辗转从西亚、埃及大量进口木乃伊。13世纪,一些欧洲人就把从埃及带回木乃伊成为他们探险和冒险活动的组成部分。
现在,“中医黑”们在向基本不懂中医医理的公众“控诉”中医的“罪状”时,总不忘祭出鲁迅小说《药》里的“人血馒头”。殊不知,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片荆棘,西医自然也无法幸免。西医曾不止主张喝人血,还主张服用人体组织!
15世纪意大利学者费奇诺(Marsilio Ficino)认为,人血不仅能够治疗许多疾病,而且具有促使人长生不老的功效。当时德国的许多医生还认为,人血这种类似玫瑰水的物质能“治百病”。1492年教皇英诺森八世在弥留之际,医生们从三个男孩子身上取血供给教皇,结果三个男孩子因此送命,而教皇的命也未能保住。
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被誉为毒理学之父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认为,每个人体内都隐含固有的潜能,通过服用含有人体组织的药物,可以获取原来属于其他人的潜能。譬如一个青壮年被绞以后,其精气会聚集在骨头表层,人们可以服用他躯体的特定部分以获取其精气和气力。在文艺复兴时期,把处的、战的士兵甚至病者的尸体作为药物来源,这种做法变得非常普遍。含有者人体组织的药物,因而被称为“尸体药”。帕拉塞尔苏斯还认为,想要医治一种病,必须用类似的东西对付它,譬如一个人想防止蛀牙,可以把取自一具尸体的牙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17世纪德国著名医生克罗尔(Oswald Croll)认为,暴的人头骨能够制作治疗癫痫的良药,并声称最好是选择的时候年约24岁的男子。英国医生贝鲁(John Jacob Berlu)在1690年出版的《药物宝藏》中,也肯定了人头骨的药用价值。据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药剂师波梅(Pierre Pomet)记述,当时英国、德国的药店,大量出售爱尔兰人的头骨。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就曾长期服用用头骨碾成的粉末和酒精配制成的酊剂,并赋予这种“治百病”的灵药一个很高大上的名称——“国王滴剂”。瑞士医生德梅耶内(Theodore Turquet de Mayerne)曾为多位英国、法国国王当御医,并为英国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治过病,这位医生就很喜欢用含有人体脂肪的药膏治疗病人骨病。德国著名药剂师施罗德(Johann Schrder)留下的药方中,有一个就是用人肉作为药料的。英国医生汤普森(George Thomson)甚至提出,人体的所有部分和成分都可以用作药材,连粪便都不例外。
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人相信喝刚的人的血能治癫痫和肺病。因此每当有人被处以绞刑的时候,来自许多地方的癫痫病患者便会手拿一只小杯簇拥在绞刑架周围,以便获得被绞者的血液。
?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诚然,古代江南水乡,日照水蒸,潮湿温热,疫病丛生。远古绍兴,曾长期被视作南蛮之地、僻陋之乡,确实非常原始、荒蛮、落后……
但哪里有病魔,哪里就会有医家。越医,就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凶险的病魔斗争中屡败屡战,愈挫愈勇,蔚成一脉,独树一帜。
在跨湖桥遗址(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7000年)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小陶釜,里面还残盛有煎煮过的草药——这就说明,早在7000多年以前,生活在越地的原始先民就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物材对于人体健康的价值(药用价值)。
在对大禹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越地有“禹余粮”、“采药径”等遗址(古迹),而且迄今尚存——这就依稀可见当时越人求医问药的足迹了。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在越国惨败后,越王句践等入吴国为奴。传说越王句践曾为吴王夫差“尝粪辨病”——越王句践还因而患上了口臭之疾。之后范蠡听说越国蕺山产有蕺菜(传即“鱼腥草”),食用蕺菜口留异味,遂让国人食之以乱口气——越医文化的影子,便愈发变得清晰起来了。
越人求医问药的活动,最早被文献所明确记载的,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句践为鼓舞士气,曾对士兵说:“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以医药”——可见当年的越医,其活动已经非常活跃与忙碌了。
秦汉以后,王充(27—97年)的《论衡·养生》、魏伯阳(100—170年)的《周易参同契》、葛洪(284—364年)《肘后备急方》,以及陶弘景(456—536年)的《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多少蕴含有宝贵的医药知识和古代士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美好理想。
越医真正自立门户、形成品牌,源起于南宋初年。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耻”发生后,首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等地相继陷落,为金国所统治。南宋建都临安以后,当时汴梁太医院的一批御医,陆续南渡,来到临安、绍兴。一批宫庭秘录、验方,也就慢慢流传到了绍兴民间,并在绍兴民间代代相传。从此皇家医药的权威性、严谨性,自然地与绍兴民间草根医药的创新性、灵活性合而为一,越医遂成为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一脉,生生不息,创新不止。
钱氏女科,医家世居山阴县城石门槛,故又称石门槛女科。史籍记载,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行宫驻跸期间,后宫嫔妃染疾,多请钱氏女科诊治。钱氏女科所创的“生化汤”,为妇科常用药,药店备有通行官方,病人不必就医诊治,如有需要,随时可以购买——这是我国、亦是世界最早的“非处方药”。钱氏女科迄今已二十余代,有《大生秘旨》、《胎生要诀》存世。
三六九伤科,医脉源于河南少林,自南宋迄今相传数十代,名噪浙东北。因医家逢“二四七日”在下方寺(在今柯桥区县齐贤街道下方桥村)坐诊,逢“三六九日”到绍兴城内(在今越城区府山街道龙山后街有其诊所)应诊,故名三六九伤科。三六九伤科诊疗重按摩,手法尚轻灵,用药精辨证,喜用草药、生品、鲜品,别具一格。现有《下方寺西房秘传伤科》(相传为其祖师稽幼域所著)、《跌打大成》(王俊林总结历代祖师秘传,结合自己经验所编著)传世。
“清明时节雨潇潇,路上行人脚跌跷。借问郎中何处有?牧童遥指下方桥。”——仅仅改动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数字,竟赢得绍兴几代人口耳相传,广告效应和公关艺术令人折服啊。
——宋代以后,绍兴人(中国南方人)称医生为“郎中”——尽管为官衔之滥觞,但如此称也包含着人们对医生的尊敬与感恩。
自南宋以来以来,白果树下董氏眼科、车家弄马氏喉科、下方桥祝氏草科、螺蛳桥疳科,以及顾氏伤科、竹氏妇科、寿明斋眼科等越医世家,如满天繁星,名噪一时,造福一方。还有震元堂药店、光裕堂药店等著名老字号药店,亦为越医文化平添了许多亮色。
现在,石门槛钱氏女科、“三六九”伤科、顾氏伤科,均已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保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