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位的作用

针灸治疗癫痫的特效穴位-针灸治癫效果

合谷穴位的作用

1、合谷穴是个止痛特效穴

牙痛、头痛、咽喉痛、三叉神经痛,只要是疼痛都可以针刺或按揉此穴。1972年,尼克松访华,总理陪同他参观了中国的针灸麻醉: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地捻入病人手部合谷穴,然后接通电流,这样就对病人起到麻醉作用。

病人在整个前列腺切除手术过程中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现。该手术现场震惊了。医生告诉尼克松,那根银针扎在穴位上,循经感传到头颈内,便可以起麻醉作用。几乎一切痛症都可用合谷穴解决。

2、合谷穴是个美容养颜穴

黄褐斑、雀斑、痤疮、酒糟鼻、皮肤过敏、黑眼圈等脸部皮肤问题可每天按摩两手合谷穴各30至50次,以产生的酸胀感传达到上肢为度,日久就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明显功效。

3、合谷穴是个醒神急救穴

用脑一段时间后,大脑疲劳,头昏脑胀,需要提神解乏时可按合谷穴。当出现神昏、晕厥、癫痫发作,需要醒脑开窍时也可按压合谷穴。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同样可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患者便可苏醒过来。

“口噤不开言,牙关紧闭”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捏患者的人中穴,醒脑效果则更好。

扩展资料

合谷穴简介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形象地说,因为该穴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即在其中,故名。

简便取穴法就是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人民网-中医漫谈:为什么说合谷穴是个万能穴?

长强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长强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长强穴的定位 10 长强穴的取法 11 长强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长强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长强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长强穴研究进展 18.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18.2 对心脏的影响 18.3 用于针麻 18.4 治疗经闭 18.5 治疗婴幼儿腹泻 18.6 治疗肛裂 18.7 治疗痔疮 18.8 治疗癫痫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长强 1 拼音

cháng qiáng

2 英文参考

Chángqiáng GVl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angqiang (GV1)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hángqiá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长强 汉语拼音 Changqiang 罗马拼音 Changchiang 美国英译名 Long Strong 各

号 中国 G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 富耶氏 IVG1 德国 LG1 英国 Gv1 美国 Go1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1],DU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3]。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4],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5]》),脊骶端(《针灸学》(南京)),下极(《难经》杨玄操注)。属督脉[1]。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1]。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1]。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4 长强穴的别名

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4],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5]》),脊骶端(《针灸学》(南京)),下极(《难经》杨玄操注)。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6 穴名解

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1]。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5]

7 特异性

长强穴是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与督脉的交会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

长强穴是足少阴肾经与督脉的交会穴[6]。

8 所属部位

尾端[7]

9 长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长强穴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8]。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 *** 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3]。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1]。

长强穴在督脉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肌肉)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骨骼)

10 长强穴的取法

跪伏或胸膝位,于尾骨尖与 *** 连线之中点取穴。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1]。

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下端与 *** 之间的凹陷处取穴[9]。

快速取穴:仰卧屈膝,在尾骨端下,尾骨端与 *** 连线中点处即是长强穴[10]。

11 长强穴穴位解剖

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 *** 神经的分支,肛神经, ***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 *** 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肛神经皮支( *** 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 *** 内动脉分支)分布[11]。

布有尾骨神经后支, *** 神经;以及 *** 动、静脉分支[3]。

12 长强穴的功效与作用

长强穴具有解痉止痛,调畅通淋的功效。

长强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1]。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12]。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5]

13 长强穴主治病证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1]。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3]。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 *** 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9]。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11]。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 *** 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11]。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 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9][1][3]。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11]。

14.2 灸法

可灸[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一般不灸[9][11]。

15 长强穴的配伍

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1]、便结。治久痔[9]。

长强穴配百会、气海治脱肛[1]。

长强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配腰奇治癫痫[1]。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9]、淋症。

长强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治小儿惊痫[9]。

长强配百会、脐中,治脱肛[9]。

长强配命门,治赤白痢[9]。

长强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9]。

16 特效 ***

正坐,上身前俯,一手伸到臀后,用中指用力揉按长强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3分钟,可治疗便秘、痔疮、脱肛,并迅速止泻[10]。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针灸聚英》: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类经图翼》: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 *** 大痛穴为真。

18 长强穴研究进展 18.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9]。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1]。

18.2 对心脏的影响

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9]。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5]。

18.3 用于针麻

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1]。

18.4 治疗经闭

取长强,刺1寸,用强 *** ,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18.5 治疗婴幼儿腹泻

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18.6 治疗肛裂

长强穴埋肠线。

18.7 治疗痔疮

长强配承山,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18.8 治疗癫痫

合谷——回阳醒脑的特效灵丹

 合谷又称虎口,为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原穴,是四总穴之一。在全身体表的数百个腧穴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

合谷穴可健脑提神,回苏醒脑

 合谷穴可以说是回阳醒脑的特效灵药。在回阳九针歌中提出合谷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所以,合谷穴是一个急救特效穴,具有回阳醒脑的作用。

 《肘后歌》中说道:“口噤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更令人坚信了合谷穴有回阳醒脑的作用。

 如果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2?3分钟,患者一般都可苏醒过来。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穴,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脑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大脑疲劳、头昏脑胀、思维迟钝,需要提神解乏,这时可按揉合谷穴;当出现头昏、晕厥、癫痫发作、需要醒脑开窍时,也可按摩合谷穴。

合谷治疗头部疾病显神通

 合谷穴可以治疗远端的疾病,如治疗头疼、头晕等头部疾病。经常按摩合谷穴,可以宣通气血、促使阳气之升发而奏扶正祛邪之功效,从而达到健脑提神,增强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功效。

 另外,合谷穴还可以预防中风。中风的发生和肝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五行的角度上看,肺和大肠属金,金克木。而肝属木,当肺和大肠功能失调的时候,肝木失去约束,进而产生与肝相关的病症,如中风、抽搐、口眼歪斜、头晕、眩晕等。

 如果经常按揉合谷穴,就会泻掉大肠经的邪热,使肺和大肠的气机保持顺畅,一旦因情志、气候或饮食等原因产生肝火,顺畅的大肠和肺的气机就会使肝火平复下来,那么就不会出现与肝相关的一系列的病症了,如中风、脑出血、焦躁不安等。

合谷穴按摩简单易操作

 因为合谷穴位易找,易操作,所以读者平时也可以通过自我点揉合谷穴来进行保健。按压合谷穴时,可使用钥匙、笔、木棍及按摩器械等来增强作用力的按摩工具,从而加强按摩的力度,平时有时间可以经常按压合谷穴,只要能持之以恒,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心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心俞穴的定位 10 心俞穴的取法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心俞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18.2 对胃肠的影响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8.5 治疗心绞痛 18.6 治疗心律失常 18.7 治疗癫痫 18.8 治疗冠心病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18.10 治疗多寐症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心俞 1 拼音

xīn shù

2 英文参考

Heart 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n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īnshū BL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xī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心俞 汉语拼音 Xinshu 罗马拼音 Hsinshu 美国英译名 Heart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15 富耶氏 V15 德国 B15 英国 B15 美国 BI15

心俞为经穴名[1](Xīnshù[2]BL15)?。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心俞是心的背俞穴[1]。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4 心俞穴的别名

心念(《灸法残卷图》)。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心俞在五焦(椎)之间。

6 穴名解

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又是“任”与“容”的意思。《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广雅·释诂》:“心,容也。”?心,神所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气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气之君也。”血之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术》:“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7 特异性

心俞是心的背俞穴。

8 所属部位

背部[4]

9 心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心俞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5]。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心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心俞穴[6]。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间,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保护,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注意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脉、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和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5]。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心俞穴具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功效。

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1]。

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心俞穴与督脉之神道平[3]。心藏神,为心脏之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悸、偏瘫、狂痫、神乱、胸闷、目、健忘等[3]。

心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旁,与心脏内外相应,是心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再者根据“阴病取阳”之理,故取阳经的心俞能治疗心脏病[8]。

心主血脉,主藏神,乃神明之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取本穴也能治疗神志病[8]。

心肺同居于上焦,故取心俞也可治疗肺脏病[8]。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心俞穴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9]。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咳嗽,吐血,盗汗[10]。

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5]。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1]。

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绞痛、冠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肋间神经痛等[1]。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1]。

斜刺0.5~0.8寸[7][10],局部有酸胀感[10],可沿季肋到达前胸[10]。

注意:因本穴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心脏[10]。

14.2 灸法

可灸[1][7]。

少用灸法[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心俞穴的配伍

心俞配巨阙,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

心俞配神门、三阴交,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惊悸,梦遗。

心俞配太渊、孔最,有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心俞配内关、太渊,治无脉症[10]。

心俞配内关、神门,治心律不齐[10]。

心俞配大陵、百会、合谷、太冲,治癫狂痫[10]。

心俞配神门、肾俞、百会、三阴交、内关,治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神经衰弱)[10]。

16 特效 ***

*** 心俞穴可缓解心惊气促、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症状[6]。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

《外台秘要》: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

《针灸大成》:主呕吐不下食。

《针灸甲乙经》: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循经考穴编》:心家一切邪热,唇口破裂,心血不能入肝,在上妄行,在下便血。

《外台秘要》:主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心排血量,从而有益于心脏和整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动物的“心俞”和“内关”观察,针后心电图T波、ST段明显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短,从而证实了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18.2 对胃肠的影响

针后对牵拉胃肠所引起的痛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针后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或显著减轻。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针刺心俞、肝俞具有明显增强红细胞受体携带或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续效应,可达24 h以上。

18.5 治疗心绞痛

用电针心俞、内关、厥阴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带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症状改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心电图改善显效4例,好转6例,无变化20例。

18.6 治疗心律失常

以心俞、内关腧穴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结果: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18.7 治疗癫痫

以心俞为主埋线治疗癫痫626例。经治疗后1年未发作者为痊愈,316例,占50.48%;发作次数减少者222例,占35.14%;无效88例,占14.08%。总有效率为85.62%。

18.8 治疗冠心病

针刺心俞穴可调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缓解周围血管紧张性,降低心排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搏量和冠状动脉供血量,从而解除心绞痛等临床症状[1]。

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44例,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针刺心俞穴可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1]。

18.10 治疗多寐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