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能治疗哪些病?

关元主治什么-关元穴可以治疗癫痫吗

艾灸是中医中较为常见的医疗方法,次奥洋正确的艾灸方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并且还具有极好的养生功效,那么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能治疗哪些病?艾灸的方法有很多,实用的方法也有不少,下面就来详细了诶一些艾灸方法吧。

1、艾灸治疗头痛

(1)头痛症状表现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随恶寒,发热,鼻塞,流鼻涕等表证;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主要有肝阳头痛,表现为面红口苦,舌苔薄黄;肾虚头痛,男性有遗精,女性有带下,舌红,少苔等表现;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心慌,舌质淡。

(2)艾灸穴位

百会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为百会穴。艾灸这个穴位,可以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等症状。

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的时足心最凹陷处就是此穴,艾灸此穴可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行间穴:在足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艾灸该穴位可以清肝明目,熄风定惊,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外缘,艾灸该穴位有燥湿生风功效,主治失眠,头痛,腰痛,全身胀痛等症。

(3)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取百会,列缺,涌泉等穴位用艾条

隔开头发悬灸10-2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这种灸法适合治疗外感头痛。

艾炷隔姜灸:取列缺穴,选用新鲜的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扎上小孔,小心施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艾熏灸:取列缺,涌泉,行间,太冲等穴位,按照先灸背部再灸四肢的顺序施灸,将

艾绒或艾条放入温灸盒内,小心绑在穴位上施灸20-3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2、艾灸治疗感冒

(1)感冒症状表现

风热感冒表现:面红目赤,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咽干舌燥,咳嗽痰稠,鼻塞无鼻涕,微微出汗和大便干燥等。

风寒感冒表现: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打喷嚏等。

(2)艾灸穴位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正坐姿势,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的凹陷处。艾灸该穴位有醒脑益气之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等感冒症状。

风门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3胸椎间),左右各2厘米处,或以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之功效,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症状。

列缺穴:将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分开,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只手食指搭在另一只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处即为列缺穴,艾灸该穴位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咳嗽,感冒,气喘,喉咙痛等症。

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故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通络镇痛之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口眼歪斜,齿痛,手腕及手臂疼痛等症。

(3)艾灸方法

艾条悬灸:取风池穴,将艾条放在穴位上,头发拨向两边,小心施灸5-7壮,此方法适合外感风寒。

艾条温和灸:取上述穴位,先灸头背部,再灸四肢,将点燃的艾条放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分别施灸,灸3-5分钟,每日一到两次,此种方法适风热感冒。

3、艾灸治疗腹痛腹泻

(1)腹痛腹泻症状表现

腹部部定时疼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变稀,水分增加,甚至粪便中含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成**稀水,气味酸臭,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大便是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

(2)艾灸穴位

下巨虚:在足三里下6寸,条口下约一横指处,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下肢麻痹痉挛等症。

天枢穴:采取仰卧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量三指即是,艾灸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作用,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补肾益气,培肾固本等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消化系统病症。

(3)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悬灸下巨虚或天枢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一个疗程。

艾条回旋灸:选合谷,天枢,下巨虚穴,将艾条一段点燃,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左右来回回旋施灸,一个穴位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一次,痊愈后即可。

4、艾灸治疗便秘

(1)便秘症状表现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2)艾灸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3)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有轻微灼痛感维度,如果觉的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穿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取大型或中型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2-5壮。

5、艾灸需知

艾灸前:

1、艾灸时不可受风,因此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吹电扇开空调。

2、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一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艾灸中:

1、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2、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

3、艾灸中如果皮肤表面出现水气,是体内湿气排出。

艾灸后;

1、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2、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3、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肚子疼痛难忍怎么回事?肚子疼痛是什么原因?

肚子痛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导致腹痛的原因极多,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很容易忽视这种症状,但其实如果疼痛剧烈的话,或者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话,对身体和工作影响极大,那么肚子疼的厉害到底要如何缓解呢?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找出病因,对症治疗,那么导致腹痛的原因具体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1、原因分析

(1)人们在处理身体异常现象的时候,需要对异常的原因有所了解。肚子疼痛有可能是单纯性的生理反应,也有可能是疾病所诱发的。通常,生理反应这一方面包括了夜间受凉、饮食不卫生以及运动剧烈等。人们在注意保暖、改善饮食与运动量后,肚子疼的现象就会逐渐好转了。

(2)而对于病理性的肚子疼痛,诱因包括了肠胃炎、阑尾炎等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肠胃炎为例,患者需要及时接受药物治疗,以免疼痛现象加重。目前在临床上,胶体果胶铋胶囊就是一种患者会接触到的药物,可以按照医嘱或说明书来用药。只不过,对此药物过敏的人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将会被禁止用药。

(3)另外,女性肚子疼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宫腔内的疾病所导致的,建议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

2、病理原因

(一)腹腔脏器的病变按发病率的高低排列如下:

1.炎症急性胃炎、急性肠炎、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等。

2.穿孔胃穿孔、肠穿孔、胆囊穿孔等。

3.阻塞和扭转肠梗阻、胆道结石梗阻、胆道蛔虫症、输尿管结石梗阻、急性胃扭转、大网膜扭转及卵巢囊肿扭转等。

4.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破裂、脾破裂、肝癌结节破裂等。

5.血管病变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腹主动脉瘤、脾梗塞、肾梗塞等。

6.其他肠痉挛、急性胃扩张、经前紧紧症等。

(二)腹外脏器与全身性疾病较常见的有:

1.胸部疾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大叶性肺炎、胸膜炎、带状疱疹等。

2.变态反应性疾病腹型紫癜症、腹型风湿热等。

3.中毒及代谢性疾病铅中毒、血紫质病等。

4.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腹型癫痫、神经官能症等。

3、按摩治疗

1、按摩前的准备

平卧床上,双目微闭,呼吸调匀,右手掌重叠于左手背上,将左手掌心轻轻放在下腹部,静卧1~3分钟。

2、按摩脐周围

右手掌心叠放在左手背上,将左手掌心放在肚脐下,适当用力作顺时针绕脐团摩腹部0.5~1分钟。以腹部发热为佳。

功效:温经散寒,调理气血。

3、按摩下腹部

右手掌心叠放在左手手背上,将左手掌心轻轻放在下腹部,适当用力作顺时针、逆时针环形摩动0.5~1分钟,以皮肤发热为佳。

功效:益气壮阳,交通心肾。

4、推腹中线

右手掌心叠放在左手背上,将左手掌根按在剑突下(心窝处),适当用力从剑突下沿腹中线向下推至脐部,反复操作0.5~1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调理气血。

5、掌揉关元穴

右手掌心叠放在左手背上,将右手掌心紧贴在关元穴,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益气壮阳,调理气机。

6、拿提腹肌

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力对合,拿捏腹部两侧肌肉,从上腹拿提到下腹部0.5~1分钟。

功效:调中和胃,补肾纳气。

7、推擦腰骶部

取坐位,将双手掌根紧贴在同侧腰骶部,用力从腰部推至骶部0.5~1分钟,使下腰部发热。

功效:补肾壮腰,理筋通络。

8、合按内关穴、外关穴

将一手的中指和拇指置于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中指、拇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9、掐合谷穴

将一手指尖,按于对侧合谷穴,其余四指置于掌心。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掐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理气通腑,解痉止痛。

10、按揉足三里穴

身体前倾,将拇指指腹放在同侧足三里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其后,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补脾健胃,调和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