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有什么见效快点的办法?

鸠尾穴治疗癫痫原理-鸠尾的定位与主治

(一)取穴 主穴:中魁。 (二)治法 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卧,放松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在进针时,嘱患者自鼻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运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或用电针仪通电30分钟,选断续波,采用患者能耐受的刺激量。灸法:适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布覆盖。 (三)疗效评价 以上共治55例。50例用针刺治疗,结果49例获愈,1例无效(系原发性肝癌所致),有效率为98%[5]。5例用灸法,均为晚期肝癌患者,结果仅1例灸愈后复发,但再灸仍有效,余均有效[6]。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鸠尾、天鼎、膻中。 配穴:天突、列缺、足三里、内关。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1穴,配穴可取1~2穴,配合应用。鸠尾穴,以5~6寸长之毫针,按25度角将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卧针,平透至建里或下脘穴,留针半小时。如无效,加刺天突;以 2寸毫针直刺入穴,约0.2~0.3寸深,然后将针转向下方,沿胸后壁刺1~15寸深(刺天突穴应特别注意安全,针尖忌偏向左或右),不捻转提插。嗣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鸠尾,正极接天突,用连续波,先予高频率(3000~5000次/分)、强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通电1分钟。然后将电流强度与频率调节到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继续通电半小时。天鼎穴,可令患者仰卧,取28号2寸针,先直刺入穴位0.2寸左右,然后向天突方向透刺。当毫针刺入一定深度,触及膈神经时(此时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膈肌收缩现象),于是接通电针仪(双侧天鼎)。先以连续波,高颇率及较强的电流(病人可耐受为度)刺激1分钟,随即调至病人感到舒适的低频率及较弱强度的电流。膻中穴,令患者张口作深长呼吸,针尖向上沿皮刺入穴0.3~2寸。向肘部斜刺双侧列缺穴0.2~0.5寸深,先作强刺激手法,继而按上法通电针。内关、足三里,于呃逆停止发作后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上述方法均留针15分钟,每日1次,3~5次与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9例,总有效率为88.3~97.4%[2~4]。 指针 (一)取穴 主穴:翳风、天鼎。 配穴:内关、足三里。 (二)治法 每次仅取一主穴,疗效不显时加配穴。翳风穴,以拇指指腹在耳垂根后方陷中重按至疼痛,或向下颌骨方向按压,持续约1 分钟,一次不愈,可再按数次。天鼎穴,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对准此穴(单或双侧)点按1~3分钟。攒竹穴,以两手拇指重按,其余四指紧贴率谷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分钟,以酸胀为度。足三里,先穴位注射0.5毫升阿托品,再在内关穴,以拇指腹按压,由轻而重,直至感到穴区酸胀发麻,每次按压5~10分钟。顽固者可按压数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82例,结果79例获得痊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3%[7~10]。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耳中、胃。 配穴: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二)治法 主穴必取,每次据症酌加配穴2~3个。耳中,取0.5寸毫针浅刺泻法,持续捻转或括针柄半分钟,然后透刺至胃穴,提插运针至得气后,用胶布固定埋针。根据症情,埋针1~2天。配穴可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般双侧穴均取。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9例,结果107例痊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2%[11,12]。 眼针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中焦、胆胃。 (二)治法 局部消毒后,令患者闭目,术者左手压住眼球,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在距眼眶边缘2分许穴区内,轻轻沿皮横刺入针,如有触电感,蚁走样上下窜动,或酸、麻、热、凉等感觉时,表明针刺得气,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3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病程3~10天),全部治愈。其中3次内治愈的达26例[13]。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天突、内关;2、中脘、足三里。 (二)治法 药液:阿托品,1%普鲁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B6注射液。任选1种(维生素B1、B6同用)。 每次取1组穴,交替选用;亦可仅取内关或足三里。1%普鲁卡因每穴注入0.5毫升;维生素B1、B6注射液各取2毫升,予以混合,每穴2毫升;阿托品每次仅取一侧穴,每穴0.5毫克。如3小时后无效再注入另一侧穴。其余药物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8例,有效率95.8~100%[14~16]。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膈俞,耳中(耳穴)。 (二)治法 患者取侧卧位,膈俞穴双侧均取,医者以4根1寸毫针在该穴之上下左右约1.5cm处斜向刺入,针尖均指向穴中,施小幅度捻转手法。同时用0·5寸毫针刺一侧的耳中穴至有胀痛感。均留2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治法共治疗8例,经1~2次治疗后,均获痊愈,并随访半年均未复发[17]。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陷谷 (二)治法 令患者仰卧或取坐位,双侧均取,用2寸长毫针向足心方向进针1·5 寸,行大幅度捻转5分钟, 同时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屏气时间越长越好,然后慢慢呼出,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重复此屏气动作,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胃炎脾虚行吗

你好,针灸可以治疗脾虚,针灸+艾灸效果会更好。中医针灸治疗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如下: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休克,癫痫,脱肛等。针法:横刺,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进针0.5~1.0寸。

天突:胸骨切迹上缘正中上0.5寸凹陷处。

主治:呃逆,呕吐,咳喘,暴喑。针法:直刺0.5寸,或横刺,即先直刺0.3寸后改向下横刺。

巨阙:前正中线,鸠尾穴下1寸,相当脐上6寸处。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针法:直刺1.0~1.5寸。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针法:直刺1.0~1.5寸。

天枢:脐旁开2寸。

主治:呕吐,腹胀,下痢,便秘。针法:直刺1.0~1.5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胀。针法:直刺1~1.5寸。

膈俞:第7胸椎旁开1.5寸。

主治:恶心呕吐,淋巴结核。针法:直刺0.5~1寸(注:限于学龄儿童使用)。

脾俞:第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胃下垂,呕吐,腹胀。针法:直刺1~1.5寸(注:限于学龄儿童使用)。

胃俞:第12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胃下垂,呕吐,溃疡病等。针法:直刺 1~1.5寸(注:限于学龄儿童使用)。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泄泻,便秘。针法:直刺1~1.5 寸(注:限于学龄儿童使用)。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针灸推拿之经络指导:席弘赋白话解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凡是要以针灸治病,必须先辨明穴位,明确所要使用的补泻迎随的手法。人身各个部分都可用阴阳区分,如胸腹为为阴,背为阳;右为阴,左为阳。针刺补泻可因呼吸、阴阳、男女的差异而有区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气病应针刺两乳间的膻中穴,并配以太渊穴,有理气通络之功,若效果不显著,则再配合列缺穴,这种配穴以及针泻手法,对于偏正头痛等气病,无不奏效。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

因肝气郁滞,邪热互结,三焦不利致气机不畅,经络闭阻而导致之耳聋,应取听会穴以泻上焦与肝胆经之郁热,取迎香穴以泻中、下焦阳明之邪热,使邪去热清,则耳聋自愈。喉风病应以天突为主穴进行治疗。虚不纳气,呼吸短促则喘甚的病证,可取足三里治疗。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

因风寒湿邪侵犯阳明经筋,导致手臂连肩背疼痛难忍,应取合谷、太冲二穴相配,功效显著。两手活动不利,则取曲池、合谷相配治疗,可舒筋活血止痛。

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少海穴具有通心气、宁神志之功,故对心痛、手颤有较好的疗效。如果要真正祛除病根,还应配阴市穴。

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如果感受风寒之邪导致耳聋,应取金门、听会穴,针到病除。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

由风、寒、湿、火、痰等邪侵犯所致的肘部疼痛,应取尺泽配太渊穴针刺,可收功效。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食癖气块的病,可取手三里、足三里以消食化积。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

各种痫证均可取用鸠尾穴治疗,如果再加上涌泉穴,将的人也能救治转康。

胃中有疾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胃有积滞可刺璇玑,足三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更是一个重要穴位,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心胸痞满、不思饮食,可取阴陵泉、承山穴,以泻湿除满,消食化积。

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疝气疼痛,应取大杼、长强为主治疗。

委中专治腰间痛,脚膝肿时寻至阴。

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委中穴专治腰痛,是个特效穴,踝关节、膝关节周围肿痛可以取至阴穴,急性腰痛、闪挫伤,应取横骨、大都穴以化瘀止痛。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

各种淋证,均可取气海穴进行治疗,可再配以足三里,施呼吸补泻针法。

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伤寒不解传经,应当针肝之募穴期门使之不再传,该穴又可治疗难产。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

肾虚导致的耳鸣及腰痛得像折了似的,可取足三里穴,并根据病情,对地五会穴或补或泻,疗效更好。

晴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对于眼病,可取睛明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效果不明显,则加刺合谷、光明穴,收效显著。

人中治癫功,十三鬼穴不须饶。

人中穴治疗癫痫病是首选的要穴,十三鬼穴在治疗癫疾方面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时更不能缺少。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

腹胀水肿,取水分及气海穴,浅刺至皮下,可收针到病除之效。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因形体受寒,饮食冷物,致肺胃俱寒,痰气不宣而作嗽,痰多清稀白而有黏沫,应补合谷、泻三阴交以散寒止嗽。

牙齿肿痛并喉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牙龈肿痛、咽喉疼痛说不出话,应取二间、阳溪穴以清热止痛消肿。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消风劳。

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

三间和肾俞相配,可以治疗风寒客于肩背部经络而致的风劳病,而且如果施行局部疗法,取用了肩井穴,则必须配以足三里,才能使气机调畅,病得以除。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

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

膝关节疼痛,应取阳陵泉,并施以温针灸。委中穴是主治腰痛、脚筋挛急的要穴,能使气血调畅,筋脉得以濡养而病自除。膝关节、踝关节肿胀疼痛应针刺足三里、悬钟、阴陵泉、阳陵泉及三阴交,并配合太冲穴理气舒筋,即使出现脚趾麻木的病也能很快恢复自如。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霍乱吐泻转筋,头晕目眩,应针刺鱼腹、承山、昆仑三穴,立刻就能止住转筋之症;对于腹内绞痛的症状,取公孙、内关二穴相配,相得益彰,疾病必然痊愈。

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烧。

冷风、寒痹等导致的肢节麻木不仁、冷痛酸楚之症,应取环跳、腰俞二穴,施以针刺,并加艾灸,可温经散寒通络,使邪去病除。

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

风府、风池二穴相配,能治广义伤寒的各种病症。如果伤寒已得了两天病情仍未好转,病邪已传人阳明经,则必须取风府穴治疗,如果兼见呕吐症状,还应取上脘穴。

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妇女心胸部疼痛不适应取心俞穴治疗(临床上不仅限于妇女,男性心痛亦可用心俞),男子痃癖等肚腹病可用足三里(亦可用于女性)。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

肾虚小便频数,基至失禁者,可取关元穴以温肾固涩;大便秘结,排便困难者应艾灸大敦穴。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

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工夫度浅深,

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

髋部、腿部疼痛应针泻足三里以通调气血;气滞腰痛应针刺复溜穴而行气止痛,并且对于这类腰腿疼的病,风府穴效果很好,只是这个穴位针刺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应该用心揣度,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如果是膀胱经气血凝滞不通导致的腰腿疼,就更应该取用足三里穴了。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

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

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

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

如果得了疝气,小腹疼痛,应针刺照海、阴交、曲泉穴以理气止痛;若效果不明显,则再加上气海、关元,有神效。如果疼痛比较严重,牵掣到脐,则应立即针泻阴交穴,不可延迟,然后再针刺涌泉穴以取气,病可立止,其中的玄妙之处很少有人知道。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

小孩脱肛,日久不愈,可先灸百会,再灸鸠尾,有升提作用。

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

患了伤寒病,长久不愈,而且出现了肩背疼痛的症状,正应针刺中渚穴,如果不仅肩痛,还有脐腹痛,则要取手三里,施以泻法,使病人有麻重感为得气,即可出针。

腰连膝肿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

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在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

急性腰痛、膝关节肿大,应取足三里穴,施以补一泻三的手法,祛其瘀血,通其气滞。本穴还主治气逆上攻的噎症,待吞咽不适感消除后再灸气海穴,可收标本同治之功。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

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拈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

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

现在用一天的时辰来说明补泻手法:补法为从卯(东)向午(南)的方向,大指向上,食指向下捻;从卯(东)向子(北)的方向,大指向下,食指向上捻针为泻。吸气时将针推进,是呼吸补泻的泻法进针法;随着呼气进针,是呼吸补泻的补法进针法。左捻针为午为补;右捻针为子为泻。提插行气时应使针感传导到很远的地方。使用针灸疗法治病,要分清补泻以及疾病的标与本。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急性发作的咽喉肿痛,甚至不能言语,应先取百会穴,再配以太冲、照海及阴交穴,可收滋阴降火、清热利咽之效。

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初学者应潜心熟读此歌诀,就能像席弘那样,也成为治病的高手。

人体穴位图及作用功效(收藏版)

一、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头维穴的作用:治疗目痛、眼跳、头痛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 *** 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