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痉挛症的治疗

婴儿痉挛癫痫怎么治疗-婴儿痉挛症怎么办

1、激素。目前普遍认为用ACTH或口服类固醇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对继发性患者。但本疗法的缺点是容易复发,易引起感染、高血压和电解质紊乱。当诊断确立时,应尽早使用激素,但活动性感染除外。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

(1)ACTH:的用量是25U/d,肌内注射,4~6周为一疗程。还有的作者认为,ACTH的剂量可以增大,40~80U/d,1次或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4~6周,可重复数个疗程。如获得控制则在6周后代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而后逐渐减量,在2个月之后完全撤除。

Rikonen用ACTH治疗分两组观察大剂量(120~160U)×6周和小剂量(20~40U)×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认为以小剂量短疗程较安全为理想。ACTH或皮质激素停药后部分患儿可能复发。近年强调使用ACTH前要注意有无巨细胞病毒感染存在。治疗前已存在先天性小头畸形,智力低下,典型脑室周围钙化现象,脉络膜视网膜炎者,应高度怀疑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可能,应尽快停药改用抗癫痫药。

(2)长效激素:目前,还可采用长效激素-确杜先针,治疗婴儿痉挛症,同样能获得良好疗效。方法:先用每天维生素B6 0.1~0.4g肌内注射,连续7天;后用确杜先针剂0.015~0.025mg/kg肌内注射,1次/d,连用10天后改为隔天1次,用10天,再减量为每周2次用10天,最后每周1次共2次,之后完全停用。

此间仍同时合并用维生素B6。并根据病情选择抗癫痫药,如(氯硝安定)和丙戊酸钠。

2、抗癫痫药。常用硝西泮(硝基安定)、(氯硝基安定)、丙戍酸钠等。但不应将此类药物与ACTH或皮质激素并用,因可能产生拮抗的可能性。

3、大剂量维生素B6,维生素B6是谷氨酸脱羧酶的辅酶,能催化谷氨酸生产GABA,有抑制受体兴奋性及阻断神经节突触传导作用。采用50mg/(kg d)维生素B6静脉滴注(10~14)天,对IS的完全控制有一定的作用。

4、尚有人采用生酮饮食疗法。

5、手术治疗:

(1)脑皮质病灶切除术

(2)前颞叶切除术

(3)大脑半球皮质切除术

(4)大脑联合切断术

(5)癫痫的立体定位手术治疗

(6)癫痫的小脑电刺激疗法,经过各种治疗无效患者还可接受微创分离型脑起搏器植入术,效果显著。

新生儿抽搐什么情况

新生儿抽搐通常都是一种症状,意味着新生儿可能患有某些疾病,所以一旦发现新生儿抽搐尽量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接下来我们说下新生儿抽搐的相关知识吧。

新生儿抽搐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抽搐看起来会比较让人担心,通常来说新生儿抽搐是怎么一回事呢?

新生儿抽搐,也称为痉挛、抽搐和痉挛,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可由各种疾病引起。 大多数是对大脑的有机损伤,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出生损伤、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发育畸形、先天性代谢异常等。特别是早产儿,疾病的高峰出现在出生后3天和1~2周内。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出现不自主肌肉僵硬和阵挛抽搐,导致关节运动,主要是全身和对称性。经常伴随着有意识的障碍。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治疗比解痉治疗更重要,长期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

其实新生儿抽搐是一种症状,一般不是独立的疾病,多见于5-6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6个月到2岁的宝宝是比较多见。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出血、缺氧和产伤、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症、低血钙、胆红素脑病、脑部的发育畸形、化脓性脑膜炎,先天性的代谢异常(如氨基酸代谢的异常)、高氨血症、苯丙酮尿症、维生素B6缺乏症和依赖症等。

新生儿抽搐的表现形式

新生儿抽搐很多是一种症状,主要是因为得了其他病导致的,那么新生儿抽搐的表现是什么呢?

新生儿抽搐一般常见于早产儿,且多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由于部分孩子发作时症状可能不是特别典型,就需要与拥抱反射、惊跳反射等相鉴别,需要家长用心的观察。大多数的新生儿在发生抽搐时,多表现为全身或某局部的骨骼肌肉群突然发生不自主、不可控的肌肉强直阵挛性抽动,并也引起相关的关节运动,一般多为全身性或对称性的。在孩子抽搐发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伴有面色的改变,比较轻的抽搐时,孩子的面色会发白等。

婴幼儿时期常见是热性惊厥,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等,还有维生素D缺乏性的手足搐搦症、婴儿痉挛症、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6依赖、先天性的代谢异常。稍微大一点的婴儿出现主要见于颅内的感染、癫痫、颅内肿瘤或者是脓肿、中毒性脑病、尿毒症、食物或者是药物的中毒,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抽搐的情况。

新生儿抽搐和抖动的区别

新生儿抽搐和抖动看起来是很相似的,那么新生儿抽搐和抖动区别是什么呢?

新生儿在入睡之后,局部的肌肉会有抽动的现象,尤其是手指和脚趾会轻轻的抖动,有时候在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强光、声音、震动等,会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有时还会伴有啼哭的反应,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引起来的。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部位,这个时候婴儿就可以安静下来。抽搐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双眼凝视、震颤,或者是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做咀嚼动作、呼吸不均匀、口周皮肤出现青紫、面部肌肉抽动。这个时候可能就是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来的抽搐,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实新生儿抖动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特点只是局部肌肉震颤,不伴有肌张力改变,以及皮肤颜色、呼吸节律的改变。主要表现下颌震颤、四肢的抖动,持续时间几秒钟,新生儿吃、喝、拉、哭声都正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新生儿抽搐一般是神经中枢有异常引起的,四肢抽搐的同时伴有面色青紫、口唇发绀、以及呼吸节律的变化。

新生儿抽搐该怎么办

新生儿抽搐在早产儿身上比较常见,足月儿则不多,那么新生儿抽搐怎么办呢?

新生儿如果出现抽搐可以表现为意识丧失、面色青紫、口吐泡沫、肢体肌张力增高。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注意立即送医院就诊,在就诊的途中应该让孩子的头处于侧位,避免呼吸道分泌物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应该注意孩子的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入院后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关的检查,比如颅脑核磁共振、电解质、血糖等检查,因为颅内出血、缺氧、低血糖、低血钙等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新生儿抽搐。应该明确病因以后及时给予对症的治疗,尽量减轻孩子反复抽搐的可能,避免出现后遗症。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睡眠时抽搐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睡眠时大脑机能出现了短暂紊乱。新生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健全,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是由皮层下中枢代替大脑皮层的功能来完成对四肢运动的调节与控制。

婴儿痉挛症能治愈吗 婴儿痉挛症治愈的机率

婴儿痉挛症能治好吗 婴儿痉挛症惊厥不易控制,长期预后不良,则约90%~95%的病例存在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等症状,就可能会导致脑瘫,50%~60%的病例以后出现其他形式的癫痫发作。 所以最严重的是,婴儿痉挛症除了全身抽筋外,还会导致小孩智力障碍,尤其是越到晚期,患儿的脑损害的程度越重,所以一定要及时发现,尽早控制和治疗。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病儿脑损害的程度可能就越轻,这样后遗症就越轻,所以及时发现的话是能治好的。

药物治疗上的话,治疗婴儿痉挛症,目前主要使用的药物是硝基安定和激素,两者联合使用药效更好。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坚持有规律地给孩子服药,以保持必需的有效血浓度。

婴儿痉挛症发作时的特点

1、眼睛向上翻。发作时宝宝意识不清,双眼上翻或斜视。

2、发作时间很短,但发作频繁。一般每次发作时间很短,最长持续10秒钟,发作却十分频繁,每日1—10次不等。

3、头部和上半身向前屈曲。发作时全身大肌肉会突然痉挛,头及上半身表现最明显。

4、常在入睡后不久发作。此时意识处于朦胧状态,更容易发作。有时在睡梦中听到突然的响声也会发作。

5、发作前有异常。通常在痉挛前婴儿会大喊或发笑,脸色也变得异常。

6、发作后会很累。痉挛过后婴儿非常疲劳,会更加嗜睡。

引起婴儿痉挛症的原因

第一种:先天因素

1、发育不全。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因为感染了细菌、病毒及原虫,或者受到辐射等因素的伤害,造成宫内胚胎发育出现异常,使宝宝大脑受损。可能的原因有:

(1)风疹、麻疹病毒感染。

(2)弓形虫感染。

(3)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

(4)不当服药。

(5)遭到强烈辐射。

(6)准妈妈腹部收到外伤。

2、遗传。遗传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染色体异常、有某些先天性疾病等。另外,父母如患有癫痫则遗传给后代的机率较高。

第二种:后天因素

1、外伤。头部外伤易造成出血,使脑神经受损导致痉挛发生。

2、疾病。有些脑部疾病如脑膜炎、细菌和病毒侵害大脑,治疗后留有癫痫等后遗症。

3、中毒。目前所知某些中毒,如煤气中毒、铅中毒可引起婴儿痉挛发作。

4、生产过程中意外受到伤害。生产时胎儿出现意外,需要紧急处理时也可能造成颅脑损伤。常见有产钳助产、吸引器、胎儿脐带绕颈、窒息等造成脑损伤。

小儿抽搐怎么治疗有什么方法

小儿抽动症是发生于儿童时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生小儿抽搐情况要及时治疗。下面就是懂视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儿抽搐的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小儿抽搐治疗方法1、心理行为疗法

(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强化作用。父母对抽动常常过于担忧,应使父母了解抽动发生的诱因,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对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提醒。指责和给予过度的关注,因为这样使患儿更紧张,对抽动的控制不利,而是对患儿的抽动应采取不予理睬态度,可使症状逐渐消退。多数病人经过数月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帮助患儿消除诱因,提供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采取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可望取得良好效果。在患儿接受行为治疗时,要取得患儿与家长的合作,并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以协助治疗。

2、行为矫正

鼓励患儿自行控制抽动,采用正性强化的方法如奖赏其通过努力,克服并减少抽动,并且用放松的方法减少患儿的精神紧张,这对年幼儿童较为有效。

3、药物治疗

抽动症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只有当抽动明显地影响患儿的运动和说话,干扰人际关系和课堂学习时,才给予药物治疗。

4、家长辅助治疗

(1)家长或老师碰到这种情形,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

(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模仿他、取笑他。

(3)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启发孩子建立住处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会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放松。

(4)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

抽动症一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进行治疗。因此大家就要对治疗抽动症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有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引起抽动症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选择治疗的方法时大家一定要慎重。

小儿抽搐急救措施出现呼吸停止时,要马上作人工呼吸,直至呼吸恢复为止。

碰到高热痉挛、抽搐的病人,首先将病人移至凉快的地方,解松衣服,在头、颈、腋下、大腿根部用冰袋冷敷,并给病人喝冷盐开水。以失去意识或抽搐剧烈者,要使病人呈昏睡体位,叫救护车送医院处理。

经常反复发作抽搐要作详细检查,反复出现抽搐症状的,除了癫痫外,也可能由脑血客障碍或脑肿瘤的原因引起的。

高热引起幼儿抽搐症状是很普遍的。反复抽搐时要作全面检查。癫痫是由脑机能障碍引起的,有障碍痉挛、抽搐等。

出现抽搐、摔倒在地是发作的典型症状,但其间也有瞬间的意识消失、腹痛感等。癫痫的症状随年龄、病因而异,要送医院作神经科检查。

小儿抽搐的原因1.遗传因素

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本病的家系成员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0%~50%。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临床观察发现家族中若有类似疾病者其发病年龄较早,症状较为明显,治疗效果比无家族史者差但迄今有关本病的致病基因尚无明确结论。

2.躯体因素

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上颌窦炎引起轻微的咳嗽,发出?吭、吭?声,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需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

3.体质因素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4.情绪因素

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亡;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此外,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

5.学习理论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

6.药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均可能诱发多发性抽动症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7.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底神经节和相关结构中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最早发现多巴胺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本病存在基底神经节纹状体的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及多巴胺受体超敏感。

8神经生化改变

(1)催乳素:多发性抽动症病人在下丘脑-垂体轴上存在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如催乳素等)。多发性抽动症纹状体多巴胺受体超敏感可能通过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功能释放的改变而介导。从多巴胺能超敏感产生因子的角度来看,多发性抽动症病人的催乳素分泌应有较高水平。

(2)性激素:在人类那些具有基本生殖功能的脑区可能位于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这些脑区的发育是在性激素的控制之下,其发育异常可能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关。各种类固醇激素在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表达中均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其中以雄激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9.围生期异常

在母孕期或分娩期出现的某些围生异常因素,如母孕期患某些疾病,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均可能导致脑发育障碍。母亲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如家庭暴力、过度惊吓、突如其来的精神刺激,严重的妊娠反应,特别是妊娠头三个月的严重妊娠反应是导致子代发生抽动障碍的高危因素婴儿出生后的应激,如产伤、惊吓、高烧、抽搐等因素均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有研究发现约半数患儿脑电图有改变,不自主发声可能与大脑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及脑干部位不规律放电有关,约l/4患儿脑断层扫描发现异常,并发现在脑部的神经核中的杏仁核。

10.免疫病理损害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认为20%~35%的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病理损害有关,其中约10%是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当抽动突然加重或药物治疗无反应时,应该检查多发性抽动症病人有无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或有链球菌感染后抽动症状明显加重。

11.精神因素

几乎所有的病人精神有压力时抽动症状都会加重,有些用心理疗法可以使抽动症状缓解,因而比较强调精神因素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现认为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恐怖电视或刺激性强的动画片致精神过度紧张等精神因素,都可能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关。

12.环境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过度兴奋、刺激的活动,如看紧张、激烈、恐怖的电视,在灯光色彩变化迅速的电子游戏。考试前后,患儿症状愈加明显;另外,如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意外的事件均可诱发或加重抽动。

猜你喜欢:

1.幼儿抽搐的急救方法

2.小儿抽搐的急救措施

3.小儿抽搐的急救

4.引起小儿抽搐的原因有什么

5.犬瘟热抽搐怎么治疗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