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脉的定位与主治-申脉穴治疗癫痫吗
腹通谷穴的位置 看看腹通谷穴的功效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生活中都非常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了吧,因此大家在这时候就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保健养生了,通过按摩穴位就很不错,而腹通谷穴就是很出色的一个穴位了,那么既然腹通谷穴很不错,我们应该怎么按摩呢,一起看看吧。
腹通谷穴归属足少阴肾经,有缓解治疗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便秘等作用,腹通谷穴的位置: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腹通谷穴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出《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名腹通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别名:通骨穴。
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该穴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
通骨穴。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
腹通谷穴主要解决心痛、心悸、腹胀腹痛、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消化不良等。腹通谷穴配申脉穴、照海穴治癫痫、惊悸;腹通谷穴配上脘穴、足三里穴治纳呆;腹通谷穴配内关穴、中脘穴治胃气逆。可以发现腹通谷穴是非常好的一个穴位了,我们通过按摩腹通谷穴,能够起到的好处是特别多的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幼小的起到保健的作用,那么既然腹通谷穴很不错了,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腹通谷穴呢,一起看看吧。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除了这样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腹通谷穴,直刺或斜刺0.5-0.8寸。找到腹通谷穴,艾条灸5-10分钟,腹通谷穴,艾炷灸3-7壮。这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有关腹通谷穴的情况了,可以发现腹通谷穴是特别好的一个养生穴位了,我们在生活中是完全可以通过按摩腹通谷穴来进行保健的,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就不能错过腹通谷穴哦。
二蹻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 2.1 阴蹻脉 2.2 阳蹻脉 3 阴蹻、阳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 3.1 照海 3.2 申脉 4 参考资料 1 拼音
èr jiǎo
2 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二蹻为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1]。
2.1 阴蹻脉阴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 *** ,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阴蹻脉(图出《中国针灸学辞典》)
2.2 阳蹻脉
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寒热病》。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阳蹻病 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阶段灸 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寸之两侧线上,分别与第七至十一胸椎棘突相平处。左右计10穴。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呼吸系及消化系疾患、脊髓疾患。一般各灸3~7壮,可轮番使用[3]。
阳蹻脉(图出中国针灸学辞典) 3 阴蹻、阳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二蹻指阴蹻、阳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即照海、申脉[1]。
3.1 照海照海经穴名(Zhàohǎi KI6)。出《素问·气府论》。属足少阴肾经。系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照:光照;海:海洋。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实验研究:①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②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③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4]。
照海(图出《中国针灸学辞典》)
3.2 申脉申脉,经穴名(Shēnmài BL62)。出《甲乙》。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申:通“伸”字,伸展的意思;脉:经脉。穴属足太阳脉,又是阳蹻脉的始发点,由此向阳蹻脉伸展,故名。位于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正坐或侧卧取之。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距跟外侧韧带。有清神志、舒筋脉、通阳蹻的作用。主治头、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膝部红肿、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乱转筋、癫痫、晕厥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