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精选-刘渡舟治疗癫痫医案
小建中汤不仅仅是温里剂
小建中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饴糖(30g)桂枝(9g)芍药(18g)生姜(9g)大枣(6枚)炙甘草(6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证候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病机该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方解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禁忌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案例
(1) 刘渡舟医案 :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为疏: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当归10g,饴糖40g(烊化)。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按: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效果更佳。
(2) 胡希恕医案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渴不思饮,大便微溏,日2次行,下肢瘫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桂枝10g,白芍18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饴糖45g(分冲)。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2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按: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附子理中汤虽能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3) 魏传余医案 :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干食困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桂枝30g,白芍60g,炙甘草、大枣、生姜各10g,饴糖100g。8剂后,症状消失,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数次,均未发现异常。
按:中气虚弱,贲门失于弛缓,吞咽不能,而致噎膈。有是证使用是药,小建中汤补益脾胃,建立中气,待中气建,则吞咽自如,是以获效。
(4) 李凤翔医案 :患者,女,5岁,3个月来下午低热,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曰1次,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2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7剂后复诊,仍有低热,依方继服14剂。
按:观本案脉证,属气虚发热无疑。《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治当培补中气,调和阴阳。待中气建立、阴阳平衡,则发热自退,此王旭高所谓“土厚火自敛也”。
(5) 万桂华医案 :唐某某,女,21岁。病已20余日,因急性胃肠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吐泻诸症均除,惟留高热不退。曾服苦寒、甘寒、辛凉及西药磺胺类药物10余曰,皆未获效。症状:高热烦渴,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脉象细弱而数。证属气虚发热,拟“甘温除大热”法,宜小建中汤加减治之:白芍12g,白术9g,桂枝5g,黄芪24g,大枣3枚,甘草6g,饴糖30g(冲服)。2剂而愈。
按:气虚发热,多为低热不除,然亦有高热不退者,同样可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之。本案脾气虚甚,故加黄芪、白术以帮助气健脾之力。
(6) 吴达昌医案 :张某,男,6岁。患者自1987年3月始有口渴、小便频数等症,后逐渐加重,至1987年9月,每昼夜饮水量竟达4000多毫升,小便约20次,多次化验尿糖、血糖无异常,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消渴症”,住院治疗两天,症状无改善。1988年4月23日就诊: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口渴、小便频数清长,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综观脉证,此乃脾阳亏虚,运化失常。
治宜温阳健脾,予小建中汤。处方:饴糖30g,桂枝5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5g,炙甘草5g,水煎服(饴糖溶化冲服),每日1剂,嘱服5剂。药后,口渴、尿频等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再服15剂,每昼夜饮水减少至2000mL左右,每晚小便3?5次,面容始转红润,纳增,精神好转。服药50余剂后,诸症悉除。1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口渴、尿频,消渴症也。然舌淡、脉沉,非阴虚燥热也,乃阳虚不运之象。益脾阳不足,失于运化,水津不布而下趋,故口渴、小便多矣。渴当饮水自救,怎奈脾惰不运,则饮愈多,而小便愈频。治当温中健脾,补土以制水,待水津四布,则口渴、尿频自除。
(7) 陈大启医案 :戴某某,女,22岁,未婚。三年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3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淡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10余日,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未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按:痛经病因各异,寒热虚实不同,倘因中气虚弱,脾胃虚寒,冲任失调,寒积作痛者,使用本方,可收温中祛寒、调理冲任、缓急止痛之功。
方论
(1)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津液不运,收而行之,是以桂、芍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芍药佐桂枝同用散,非与建中同体尔;心腹之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健脾,非与桂枝同用尔。
(2)元代李杲《脾胃论》:《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为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建焉。
(3)明代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中之味甘也。阳脉涩,阴脉弦者,为中虚内寒也。心中悸者为气虚,烦者为血虚。故用胶饴为君;甘草、大枣为臣,以甘佐甘缓之也;白芍药之酸,能收敛脾气,而益其中,故用之为佐;桂枝、生姜之辛,以散余邪而益气也。
(4)明代吴昆《医方考》:伤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腹中急痛,则阴阳乖于中,而脾气不足矣,故立建中汤。桂肉与桂枝不同,枝则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则味厚,故用之以建里。芍药之酸,收阴气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辅正。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大枣、胶饴以缓急痛。又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为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5)清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小建中者,桂枝汤倍芍药而加胶饴也。桂枝汤扶阳而固卫,卫固则荣和。倍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阳归附也。加胶饴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建,定法也,定法惟中,不偏不觉,王道荡荡,其斯之谓乎!
(6)清代张璐《伤寒缵论》: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枝以治卫气;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治营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耳。
(7)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桂枝汤为治表而设,佐以芍药者,以自汗故耳。自汗本表证,而所以自汗者因于烦,烦则由里热也。此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建中,则固为里剂矣。然由伤寒内虽发,而外寒未除,势不得去桂、姜,以未离于表,而急于建中,故以小名之。其剂不寒不热,不补不泻,惟甘以缓之热,微酸以收之,故名曰“建”耳。
所谓“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烦,烦则为热,悸则为虚,是方辛甘以散太阳之表,酸苦以滋少阴之虚,是建中之宫城也;一腹中急痛,急则为热,痛则为虚,是方辛以散厥阴之邪,甘以缓肝家之急,苦以泻少阳之火,酸以致太阴之液,是建中州之都会也。若夫中气不足,劳倦所伤,非风寒外袭者,《金匮》加黄芪,以固腠理而护皮毛,则亡血、失精之症自宁。此阳密乃固之理也。
(8)清代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
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
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自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9)清代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
(10)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建立中气,以中虽已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建立,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涩,营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土中营卫不足则表虚,木人土中则里急,表虚里急,故亦以此汤主治也。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11)清代费伯雄《医方论》:肝木太强,则脾土受制,脾阳不远,虚则寒生,阴气自凝,阳气日削,故见肠鸣、泄泻、腹痛等症。小建中汤之义,全在抑木扶土,当从吴氏之说,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温里,桂枝解表,用各有当也。且肉桂性能杀木,合芍药以制肝。又用姜、枣、甘草、饴糖之甘温以补脾,斯中州之阳气发舒而阴寒尽退矣。
(12)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合三条观之,则知此方之治中虚木贼之病可知。然前二条既冠以伤寒二字,则知其肝脾虽病于里,而外寒仍留于表之意;后一条则纯是肝脾为患,肝有相火,故现出种种诸证。
桂枝得生姜可以散表,桂枝得白芍可以平肝,是以仲景桂枝汤一方,外散风邪而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足见仲景之方,并不拘定用法。但此方因土虚木克起见,故治法必以补脾为先。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饴糖、大枣、甘草之甘缓,小小建其中脏,然后桂枝、生姜、白芍出表入里,随病势而各奏其长。况生姜、大枣有协和营卫之妙,白芍、甘草具安脾止痛之神。立方之意,真亦神化极矣。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 THE END —
1、文源:本文摘自《中医实用经典100方》河南 科技 出版社出版 主编/姚建平 李青雅 编校/小竹茹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 经验 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 方法 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 总结 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读伤寒论心得篇三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 古代知识 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 教育 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 文化 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 说说 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读伤寒论心得?
讲解及大青龙汤医案
讲解及大青龙汤医案
14.19?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咳而上气”是废话,主症就是“咽喉不利,脉数”。半夏厚朴汤,这个咽中好像吞着烤肉,那个感觉是食道咽喉不利,但半夏厚朴汤不是咳嗽,不牵涉到气管。那麦门冬汤牵涉到气管的咳嗽而咽喉不利,咳的很用力了,好像那口痰你怎么样都吐不出来。好像你的肺太干了,痰动不了,那你吃了麦门冬汤,它就会能够滑的出来。皂荚丸是“但坐不得眠”,是那口痰的那个位置会让你躺着会特别咳的厉害;脉浮是厚朴麻黄汤,脉沉是泽漆汤,麦门冬汤比较是肺阴虚,叫做肺萎,即纤维化,肺已经变成一个掉的没有功能的组织,整个肺都已经萎缩不会作用了。方剂有麦门冬汤跟炙甘草汤。在咳而上气,咽喉不利的时候,还有脉数,阴虚的话他的气血就比较燥热,所以跳的会比较快一点啊,那就用麦门冬汤。麦门冬是从胃当做一个起点,把相生的这个脏腑哦,都让它重新长出来,它是一个能够让你那个断绝的组织重新再长回来的一味药。让肺重生的这个药方。皂荚丸偶尔吐的出一砣脏脏的痰嘛,黏黏的痰,那麦门冬就你那个痰好像干在里面都吐不出来了变成肺萎了。
14.20?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的话就知道这个邪气比较在表面,就是浮脉的话这个邪气比较偏表面,那弦脉的话就是有痰饮,小青龙汤主治。
14.21?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肺痈就是这个人的肺已经发炎到后来化脓了,所以他就会开始吐出脓了,有脓的话当然会胸比较闷,会冷的发抖,然后脉跳的特别快。最重要的主症就是你的痰越来越浓,越来越浓,然后呢,到后来吐出来的已经是像米粥一样的浓了。排脓的话桔梗是一味很好用的药,那甘草是消炎很好用的药。桔梗甘草汤在少阴篇里面是治这个少阴喉咙痛的。肺部化脓这件事情,《金匮要略》里面就有收一个千金苇茎汤,就是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苇茎汤,就是芦苇根做的汤啊,那苇茎汤的话当然清热消炎的效果也很好。
14.22?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一面咳嗽一面觉得你咳得都透不过气来了;脉比浮还要更大,就是整个脉好像撑出来一样;咳到眼睛瞪大像甲状腺机能亢进这种突出来的眼睛。用石膏,就是你一方面要把邪气发出来,一方面要祛痰,一方面要镇咳,一方面要清热.
14.23?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葶苈子也是一个能把肺里面的那些痰饮清干净的药。 “喘鸣迫塞”就是一面咳一面喘好像透不过气的样子。痰饮不只是塞到你的肺,甚至好像要从肺里面满出来,弄的呢你的脸啊,你的眼睛啊都浮肿起来,然后鼻子里面塞满鼻涕,然后眼睛也容易流眼泪这样子哦,然后塞得你都闻不到味道了。葶苈大枣泻肺汤就是把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些看起来像水的痰把它拔掉,然后连邪气一起拔掉。那在《金匮要略》里葶苈大枣泻肺汤还有另外一条是用来处理肺痈的。葶苈子要把它从下面排掉,所以所有的偏向水的痰哦,脓也算是,葶苈子也可以处理的到。
14.24?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不怎么咳,吐的出很多稀稀的痰,嘴巴不渴,肺的温度不够,能量不够。甘草干姜汤的辩证点就是不怎么咳,然后有吐稀痰,然后这个人不渴。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汤方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感冒已经好了,可是常常呢都会吐的出一口痰来,胸口上面太冷了,吃理中丸。当脾胃不够暖的时候,其实你的整个上焦的水分哦,都不太会受管辖,因为脾也是代谢水分一个非常重要的脏。理中丸吃着吃着,脾比较不会生痰。
14.25?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炙甘草汤如果拿来治咳嗽,我们不说他一定肺部纤维化有多严重,主症是咳然后吐很多稀痰,喉咙跟嘴巴却很干,脉是浮细而数。矽肺证造成肺部纤维化的人。从这个十枣汤到炙甘草汤用。吐很多稀痰,嘴巴干是肺痿是炙甘草汤。如果不干的是肺冷,是甘草干姜汤。咳嗽的时候会牵动气管发出这种啵罗啵罗的声音,气管有很多痰,是射干麻黄汤;如果是觉得喉咙塞塞的,食道有很多痰,那是半夏厚朴汤;咳的很凶,有痰咳不出来,是麦门冬汤。咳的很凶,伴随着你一面咳一面喘,都透不过气来一样,是肺胀,咳的不能躺下来,那如果是有这个很浓很黏的痰,那就是皂荚丸;那如果是是比较稀的痰饮,脉是浮弦的,那就是小青龙汤。余无言的医案:夏天感冒,受凉后就开始烦躁不安那这样子,变成大青龙汤证,一般来讲纯粹受寒的这个麻黄汤证其实多半是冬天多一些,冬天比较会有麻黄汤证,可是大青龙汤证的话就不一定在冬天了。大青龙汤证是表面是寒的,包在里面的热证,那因为是夏天,所以这个人可能津液不足,容易有里热的现象,容易构成大青龙汤证。用这个麻黄四钱,石膏四两,而且他的做法是先煎石膏,其实石膏只要锤的够碎就好了,不是一定需要先煎的,俞长荣的医案:乍看之下是像少阴证,脉是浮的,然后摸他两个小腿是有点热的,他就觉得说如果是少阴证的话小腿应该不会比较热的,小腿会觉得比较冷才对,所以他就断定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一条是完整的麻黄汤证再加一个烦躁,一条是身重乍有轻,就是身体沉重,然后偶尔轻一下,但是又不是少阴证,又不是少阴病。高鼓峰的医案:得的是疟病,然后出汗不止,然后呢用了大青龙汤反而汗就止了。姚贞白医案:喘,开桂枝厚朴杏子汤。如果是表实的人,桂枝汤的药性发不出来,里面闷着就变成里热了,所以之后就变成大青龙汤证了,所以就用大青龙汤来医他,后来再用竹叶石膏汤来收功。刘渡舟溢饮案: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那问过之后是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以后呢,手受了寒,然后手就变成这个样子。那这是里面有这个寒邪哦,造成里面有寒饮塞住你手的经络,所以会不通则痛哦,用治溢饮的方法开了大青龙汤,那就好了。天气忽然变冷了,手吹到冷风了,会觉得自己好像感冒了,又好像没有感冒,就是你的手呢会觉得烦,会觉得痛,但这个痛呢,是肉里面酸痛酸痛,手脚很烦,那这样子其实就有可能是溢饮了。朱进忠的医案:男高烧七天,医生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给予抗生素四天又用中药的清热解毒清凉解表的这个方法来治,体温很高,然后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然后烦躁不安,那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先是吃西药一个礼拜没有效,用银翘散,用白虎汤又没有效,有恶寒就不会是白虎汤对不对,然后又有烦躁又无汗,那标准的大青龙汤证嘛,那像这个寒包火的大青龙汤证,除了溢饮是标准的使用之外,还有就比如说有一种头痛是所谓的寒包火头痛,就是这个头痛是天气冷的时候发作,而你在头痛的时候呢你会发现你的牙龈是肿肿的,可能有嘴巴破,就是里面有上火,那这个外面吹冷风头而痛,然后里面却还在上火,这也是种寒包火。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哦,小腿疼痛不能活动三天了,细菌的感染钩端螺旋体,变得喉咙痛,身体痛,然后用银翘散又没有用,脉浮紧啊,身疼痛啊,烦躁都有啦,虽然这个西医叫他什么钩端螺旋体,然后那什么其他中医叫湿温,但是主症结构是大青龙汤证就用啊。葛根芩连汤的医案,伤寒的邪气内陷把我们身体上升的热水之气打断,然后这个水汽掉下来,然后拉肚子那这个再来呢,闫云科的大青龙汤证的医案啊,他就是,麻黄汤证大家是很清楚的,那心烦也是有看到,但是他一直还不太敢开大青龙汤,中间还开了一次柴胡汤。那后来呢,他就看到这个人呢,在这个麻黄汤证框架之下呢,还有心烦想喝冷饮,他就觉得说哦,这个应该是用大青龙汤,然后就好了,那当然他这个医案也没什么太特别的,他老师评论就是说,这个汤剂一开始就大青龙汤证,你用那个柴胡汤是发神经啊,柴胡汤是脉弦才要用的,这根本就不对,幸好是没被你医坏啊,不然的话就是很不好啊,就是这样一回事。恶寒证啊,观光这个黄土高原啦,感冒不好,主症的话,恶寒有,身体痛也有,没有看到有直接的烦,可是呢,口渴也有,想喝冷饮也有,可能是有里热证,所以用大青龙汤这样子,夏天哦,有人掉到水里面,然后变成大青龙汤证,如果不是用大青龙汤立刻治好的话呢,到后来呢就会变成大叶性肺炎。大青龙汤,但是没有加这个生姜跟大枣是叫做麻黄汤加石膏,还是麻杏甘石汤加桂枝啊,一开始喝好了一大半,后来呢又有一点不舒服,就觉得再喝一次哦,补充药性,然后就了。那所以大青龙汤就是他的麻黄剂量有那么重啊,所以当病人比较虚的时候就会让人虚脱而。姜跟枣到底能够帮助这个药啊,药性比较行走营卫哦,就是让这个药性比较从营卫出来的话就会比较缓和一点点。那如果直接就靠那个麻黄那样子冲出来的话,因为大青龙汤不等于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是麻黄跟……因为麻杏甘石汤证没有汗可以发,所以呢石膏跟麻黄会相互牵制药性,让彼此变温和,可是大青龙汤证是石膏发石膏汗,麻黄发麻黄汗,所以会发的很严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